王彬生,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南庄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曾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工作,多次见到毛主席,1979年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直到退休。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南庄是中组部驻地。党中央进北京后王彬生被招往中央机关工作,后在中组部干审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王彬生心系桑梓,为家乡修路、修水渠、建希望小学而多方奔走;主编了《南庄村史资料》;担任西柏坡精神研究会会长,多次组织公益讲座和公益书画展。一直为家乡建设、为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彬生热情豁达,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多年来乡音未改,他操着浓重的平山口音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发生在平山县西柏坡的事情。 赤子情怀 心系父老乡亲 王彬生热爱着家乡,热爱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岁月的更替,增添了他的白发,却改变不了他对家乡的赤子之心。1959年因兴建岗南水库,把南庄村淹没了,村民分别迁往附近的山头上,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十分贫困。“山清水秀风光好,只见哥哥不见嫂。”这句民谣形象地表现出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妇女都不愿意嫁到南庄村,小伙子们只好领个外地媳妇回来的现状。2001年王彬生回到南庄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领导做了汇报。中组部随即把南庄村作为联系帮扶点和机关团委的教育基地。2002年,路修通了,村里人要为王彬生立碑,被他谢绝了。 多年来,王彬生为家乡的建设奔走操劳,多方组织联系为南庄村架设了引水管道,扩浇南庄与北庄土地700多亩。他联系中组部干部职工捐款,为南庄村建起了二层的教学楼,这在当时是西柏坡乡里最好的一座小学,时任中组部部长陈野苹为“南庄村小学”题了校名。王彬生协调联系硬化村内街道,修建沼气池,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南庄村人把这些都记在心里,乡亲们说:“他为咱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还不图一分钱,真是个大好人。” 王彬生还协助西柏坡乡引进资金70万元,盖了“西柏坡希望小学”;为西柏坡乡生态工程争取资金3600万元;为平山县旅游开发争取资金1200万元,修通了天桂山的旅游公路。近年来,王彬生引资8000万元在南庄村建成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及现代化养鸡场,协调浙江在京民营企业家党支部与平山城关一中50名贫困学生一对一捐资助学,并为学生送去5万元资助金和50件羽绒服。 乡情深厚 编写南庄村史 平山县南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期间,南庄村是抗日模范村,全村先后有400多名青年参军,近百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沙飞拍摄的“父母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刘汉兴参军的照片,就是南庄村参军支前的一个缩影。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这里是中组部和机要局驻地,南庄人从土地、住房、供应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毛主席、朱总司令曾多次到南庄村视察。建国后,因兴建岗南水库,南庄人无怨无悔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的米粮川,迁往高岗旱岭或远走他乡,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牺牲和奉献。 只有不忘昨天的人,才能珍惜今天,才能为明天而奋斗。为了编写《南庄村史资料》,他遍访散居全国各地的知情人,查阅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档案,历时10余年,收集整理了200多篇文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认真地鉴别考证。2010年,31万余字的《南庄村史资料》出版了。 有人问王彬生:“你编这个是为啥?”王彬生回答:“南庄村是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地方,编写南庄村史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后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身为南庄村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忘党恩 弘扬西柏坡精神 中组部由平山移驻北京后,从南庄村及邻村招收了一批青年到中央机关工作,王彬生就是其中一位。1951年他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在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处做服务工作,1954年到1970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为党中央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首长传递机要文件,1979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扎根在王彬生的心里。 2001年,由王彬生倡导的西柏坡精神研究会在革命老区平山县成立,这是继“延安精神研究会”之后,又一个专门以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的学术团体。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题写会名,马文瑞、李讷、任远征等担任名誉会长,王彬生任会长。研究会通过学术研究、史料发掘,探讨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内涵,西柏坡精神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现实意义。对中央机关在平山的旧址及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军区、中共北岳区、华北人民政府等旧址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及时抢救、挖掘和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史料,形成调查报告,引起在京老干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王彬生多次组织举办西柏坡精神公益讲座,开展公益书画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西柏坡精神,学习、继承、弘扬西柏坡精神。 年已八旬的王老精神矍铄,身兼多种社会职务,他对革命老区平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将家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愿。他说:“只要社会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